关于长亭空间
超值服务提供卓越产品
前言:近年来,随着企业上云需求的增加,云计算产业规模在快速扩张。根据调研机构CloudTech公司的调查,全球公共云支出预计将从2019年的229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000亿美元,预计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2.3%。
未来,随着新基建的兴起,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建设的云基座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云计算技术在企业系统中的应用提升了基础设施和整体生产力。不仅如此,而且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预计云计算将为市场带来巨大的进步。
业内专家预计,云计算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甚至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新高。而云计算也毫无疑问,将会是一场全球科技巨头的竞争。
基于各巨头对市场的一致看好,云计算已成为巨头的竞技场,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今年4月发布的云计算市场追踪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中,亚马逊、微软、阿里云、谷歌排名前四名。其中,阿里云亚太市场份额从26%上涨至28%,接近亚马逊和微软总和;全球市场份额从7.7%上涨至9.1%。
在国内,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正步步为营,布局颇有看点。先是腾讯宣布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将重点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等技术);阿里再投2000亿入新基建,并成立XG实验室,正式入局5G领域;华为发布企业级AI应用开发套件ModelArtPro……
咱们聊聊新基建里的关键技术——云计算,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云计算的格局里,阿里技术引领,腾讯大力补贴下的跟随战术,华为主打性价比,华为云产品的性价比较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笔者会给各位读者详细解读云计算背后的成因。
云计算市场的特点是边际成本很低,比如一个数据中心的土地、电力、制冷等等成本才是大头,增加一个节点的边际成本其实很低,这也使得云计算是一个典型的胜者通吃型的规模产业,未来的格局肯定是寡头竞争。
阿里云:在阿里王坚院士带领下,阿里成为国内云计算领域先发者之一。在阿里提出全面云转型的时候,当时不少IT人纷纷表示,云计算的实现尚需要100年的时间。不过100年太久,只争朝夕,就在短短的几年后,阿里云就推出了飞天AI加速引擎AIACC+含光800的组合,打败了Google,拿下了斯坦福大学DAWNBenchImageNet推理成本的。
根据Gartner(2020年4月)发布的信息,按IaaS(基建即服务)及IUS(基建公用服务)的市场份额计算,阿里云为亚太区的云计算服务商。5月22日,阿里巴巴发布财报。财报显示,云计算业务于本财年收入同比增长62%至400.16亿元,主要由于来自公共云与混合云业务的收入贡献均实现增长。阿里云通过研发技术和商业解决方案,推动公共及私营领域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继续保持其在亚太区云计算市场的知名地位。
阿里近在标准制度方面动作频频,XG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叶琰是参与了3代视频编码标准规范的制订人员,立项主导了“生物特征识别多模态整合”的国际标准。
阿里云神龙服务器、自研AI芯片、布局硅光和低功耗光互连技术,并在近研制成功了硅光400GDR4光模块和400GSR8光模块等技术,其云计算实力不容小觑。
腾讯云:做为全球社区的巨头,腾讯的QQ类社交软件面对着比其它应用多出几倍的流量短时间突发的场景,在早期QQ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直接补充资源,但是这样就失去了云计算的成本优势。所以可以看到腾讯在更轻量级的容器化方面做了很多细节工作,以满足这种突发、短时的弹性需求。从微信打败米聊的历史也能看到在用户日活、口碑等全面落后的情况下,腾讯靠烧钱式的补贴胜出的。不过这是后发者的必选策略。
华为云:AI+云计算渐渐成为各大云厂商的主战场,如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提供较强的AI云算力支持。目前华为云中国市场排名前三名,全球增速较快;已上线210多个云服务、190多个解决方案。
凭借强大的硬件设备能力,华为在这方面也是不遑多让,先是自主研发了号称AI算力较强的昇腾910芯片、打造出基于昇腾910的Atlas900人工智能训练集群,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布AI云平台ModelArts2.0。华为的理念是打造一站式的开发平台,支撑用户从数据到应用的全流程开发过程,包含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模型管理、部署等操作,并且提供AI市场功能,能够在市场内与其他开发者分享模型、API和数据集。
在国内,华为云已服务于政府、互联网、汽车制造、金融、基因等多个行业,包括30多个部委、600多家政府与公共事业单位、互联网50强企业中的30家、20多家大型车企、14家基因领域企业等。在海外,2019年华为云新加坡、智利、巴西、墨西哥、秘鲁大区陆续开服,与伙伴在全球23个地理区域运营45个可用区。
随着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传统IOE式的集中架构已经难以满足在超大规模计算场景下的效率与诉求。同时随着“云”价值不断挖掘,快速上线、高效运行、业务的秒级启动等优势也不断被发现,这些都是企业未来快速占领市场,取得知名关键所在,尽快拥抱“云”才能拥有未来。
不过上云虽好,真正做起来却不简单,因为传统IT行业的IOE架构都是典型的中心化模型。也正是因此如此,阿里的王坚院士率先提出来去IOE的口号。
上云的过程就是开放的过程,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其实都是不断开放的历史,比如银行就从银行卡支付、到快捷支付再到目前的开放银行,可以说每一步开放都造就一家联网机构,比如银联、网联,开放银行的联网公司将是银行的集大成者,它会拥有银行全部的能力,但是无论是哪家银行单独打造这样的联网公司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银监会要求银行必须使用私有云的策略,对银行也是一种保护了。
业务普遍的共识是上云后IT硬件及运维支付将下降60%,不过私有云只能为单一企业提供服务,其不具备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发挥出云的低成本优势。不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人为制造的门槛就会有套利行为的存在,尤其对于金融科技的初创公司,就完全可以使用行业云甚至公有云来和银行竞争,这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了公有云的成本优势,来为自身赢得的发展空间。
如今银行业已开始直面这问题,比如民生银行的核心系统已经全面上云,中信银行的信用卡核心系统已经使用国产分布式数据库GoldenDB完成了对传统关系型数据库AS400的取代。
相信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今后去IOE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在十年前IT界普遍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代码正在吞噬世界”,现在人们才真正醒悟原来云计算才是背后的那个大BOSS,凡是不使用云的可能会落后,跟不上时代。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填补了传统技术的空白,未来十年的技术将与现在的技术有很大不同。数字原生代将成为工作场所的主流,并提供更好的选择。企业将更好地开展业务。
借助更多的企业资源计划和基于技术的软件,很多企业将为他们以及每个相信技术力量的人员提供更好的空间。